“1+N”模式助力白桥村脱贫显成效

“我要继续把猪养好,把蚕养好,发展好产业,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12月3日,黄龙乡白桥村召开的“勤劳致富、脱贫光荣”表彰会上,卢大发作为脱贫户代表开心地在大会上发言,分享自己的脱贫经验。 

卢大发住在白桥村二十三组,是距离白桥村委会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交通不便,看个小病得走几公里山路去乡镇卫生院。妻儿皆体弱多病,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去年,卢大发加入村里的养猪合作社,利用扶贫贷款建设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猪圈,把合作社的猪崽带回家里圈养,自产自销猪肉,又在村支书的帮扶调解下,开垦荒地种桑树和油茶树,发展蚕桑、养鱼和油茶种植等多产业,于去年退出贫困户行列。今年利用易地搬迁政策,卢大发的新房目前正在装修,月底就能住进新房,而住了20多年的危旧房打算拆除,将用于扩大养猪规模的用地。“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自己要更加勤劳,不能坐等帮扶。今后我会一心一意把养猪、蚕桑、油茶、鱼塘产业做好来。”卢大发说。 

在白桥村,像卢大发一样加入合作社,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不在少数。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94户403人,产业基础薄弱、模式单一,不是贫困村却有全乡最多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乡村两级全力破解现状,引导在外工作多年,有资金、有经验、懂营销的本村村民卢冬生返乡创业,发起组建了三家专业合作社,涵盖生猪养殖、蚕桑种养、大棚蔬菜产业。以新组建的三大合作社为基础,形成了三个“1+N”的产业帮扶模式:即在合作方式上,加入任一个合作社可选择劳力、土地、贫困户政策、贷款资金等“N种入股形式”享受收益;帮扶措施上,加入任一合作社都可享受技能、物资、销售等“N种扶助”;脱贫模式上,突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培养一名技术农民,带动多户乡邻的“N种效果”。 

“我腿脚不便,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我很满意了。”在卢冬生经营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卢大平常年在这里帮忙做事,打扫猪舍。去年他还入股5万元加入合作社,年底还能在合作社拿到5000元的利息,“加入这个合作社风险低,门槛也低,但带来的收入比较高,让我对脱贫有了信心。”卢大平高兴地说。 

在这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21户像卢大发、卢大平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劳力、土地、贫困户政策、贷款资金等多种入股形式享受收益。蚕桑生产合作社和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也都是同样的模式,分别吸纳37户和21户贫困户参与,以产业帮扶助力贫困户脱贫,并着力实现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的理念,即对养猪场进行排污处理后产生的沼液,用于灌溉蔬菜和桑园,这种立体生态农业路子得到贫困户的支持。 

“没想到,这才半年不到,打大棚的钱都回本了,还有不少盈余。”二组建党立卡贫困户樊学凤在自家后院的大棚里采摘着辣椒。这个季节,青辣椒能卖到四五块钱一斤,不打农药的有机蔬菜让他的菜十分畅销。加入蔬菜合作社,大棚统一由合作社搭建,自己不用出工,“合作社统一搭建,省了我们好多事情,又指导我们种植反季节蔬菜,让蔬菜价格卖得更俏,这个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啊,我们都喜欢。”白桥村党支部书记冷党生告诉记者,在“1+N”模式下,全村有50余户贫困户纳入生猪、蚕桑、蔬菜合作社,已有20多户贫困户脱贫,而三个产业欣欣向荣发展,未来贫困户收益将越来越多。

(作者:胡梦新 周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