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愉愉:于细微处润物育人

 

  2010年,毕业于江西师大的徐愉愉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希冀满满。然而,噩耗传来,母亲突发心梗离世,不忍父亲一人独守的他选择了特岗教师,回东港乡中学任教。

  那是22年来,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同毕业的伙伴们还在享受着家里的接济,他本不多的工资却是那半年全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心里孤独的时候多,热闹的时候少”,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是他唯一的充实,他明白,选择,就要担当。

  “当老师是从小的梦想,特岗老师只是职业的一个起点,未来的路,还要用力去闯。”悲痛与压力,并未让徐愉愉气馁。

  一开学,徐愉愉便接管了初二年级的班主任,不久,孩子们的学风却让这个刚走上三尺讲台的年轻人很受伤。原来,2010年上半年,一位老师因误伤了一位学生耳膜,引发了一场官司。学校师生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学生们放纵,老师们无奈,东港的教学成绩沉入低谷。

  扭转学风是当务之急,徐愉愉不停的找学生谈心、记录学生们的状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他以哥哥的姿态与学生们玩,把学生们带到自己的房间来加班补课,慢慢的他的床上、地上都坐满了一起学习的学生。了解到男生宿舍比较拥挤,他又把平明、平原、匡斌等几个留守的孩子叫过来一起住,平原来自单亲家庭,怯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徐愉愉特地常先教他,再鼓励他去给同学们讲解。平原的爸爸感受到儿子明显的成长变化,还专门给学校写过感谢信。

  那段日子,徐愉愉每周都会和同事去家访。班里女生小郑特别调皮,带着另外三个女孩常捣乱,被班上同学戏称为“四大天王”。徐愉愉每次到小郑家里一座就是几个小时。“你们老师都是偏心的,谁会管我们这样的学生”、“你只管讲就是,不用考虑我们会不会”…从孩子们看似偏激的话语里,徐愉愉读懂了她们的迷茫与脆弱。“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回来后,徐愉愉特地选小郑为副班长,让她记录班上的班风班纪,并时常和她沟通、给她鼓励。在特别的“重视”中,小郑的“存在感”与责任心大增,成为了班上转变最大的一位学生。

  2011年上半年,一次自己所教的物理科目考试,班上同学成绩整体不理想,徐愉愉非常迷惑,想着该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他对学生们做起检讨,“大家都考不好就是老师的错,我不能惩罚你们,只能惩罚自己”,说着,他用板子重重的打起了自己的手掌,四十多下下来,手红肿起来,一时不知所措的学生们哭成了一团。课后,一些学生弄来了药酒来帮徐愉愉擦,眼角还泛着泪水。晚上11点,徐愉愉准备去查寝,一开门,却发现班上平时几个调皮的孩子都守在门口,请求老师原谅,希望继续耐心教他们,并保证再也不调皮捣蛋。徐愉愉一下被触动了,他感到,以心交心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这样一种用心、一种耐心,加上这一出“苦肉计”,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明显转变了。那一年,徐愉愉被评为了全县的“优秀班主任”、乡里的“师德先进个人”。

  2012年,任教一年多的徐愉愉被任命为学校教务处主任。“毕竟还是太年轻,要让老师、学生、家长们信任,就要硬着头皮去摸索。”他说。周边的渣津中学、石坳中学,以及县教体局教研室他没少跑,为了改善整体学风,他把学风明显好转的自己所带班级转给其他老师,又选择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很快,六年级的成绩也发生了明显转变,2013年小升初考试中,东港中学由原来的41名进位到14名,获得了2013年小考“进步奖”。这一年的中考,学校也进位到18名的成绩,由全县末位进入中上水平。这一年,徐愉愉获评了全县的“优秀教师”,全乡的“优秀党员”,年轻的教务主任得到了老师、家长们的肯定。

  连续四年的班主任,如今徐愉愉说起教学体会别有一番心得。他说,“仰脸听,满堂灌”的模式中,就容易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失衡,学生们往往厌倦 “硬说教”与“死规定”,更需要的是一种平等视角的引导,这种引导不只是课堂知识的教学,还应该融入到日常行为的引导。一次,一位乡政府干部下班后在学校的球场打篮球,后来,放在球架后面的手机不见了。学校很快锁定了一位学生,很多人都要求去搜身,徐愉愉坚持反对,他让所有的老师都离开教室,给学生们上起了班会课,讨论“一个学生该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暗示下课了自己房间会没有人在的,请这位同学把手机放到我房间去后离开,不会深究。后来那位学生交回手机时,还留了一张纸条:谢谢徐老师,一不小心拿错了一个手机,并不是有意去偷手机,如果不是你给我机会保全了我和父母的名声,我就一定不会再读书了,我今后再也不会干这样的事了,谢谢。

  说起回东港当老师,徐愉愉说,有当时客观的原因,但更多是自己内心的选择,与孩子们相处的越深,就会感到更多的淳朴与收获。他记得,2011年,自己过23岁生日的时候,学生们悄悄给他煮了荷包长寿面,当初比较调皮的小郑他们,还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师,你辛苦了”给他惊喜。他说,去发现了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天性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可爱的,绝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学生。

  如今,有时间到县城,他会去各个高中看看曾经教过的孩子们,曾经和自己一起住的平明现在是县一中的尖子生,最调皮的小郑也在职高名列前茅,这一些总让他高兴好久。从教学到育人,于每一处细节去示范引导,影响学生,学生就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会为学为人,他感慨道。
 

(作者:阮皇勇 卢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