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展出的众多文物中,有七枚小小的铜元,锈迹斑驳、很不起眼,但它们却无声诉说着95年前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诞生的故事。这七枚铜元是1927年9月修水县女裁缝朱菊英为秋收起义部队赶制军旗得到的工钱。
七枚铜元
1927年9月初,在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驻地——修水县商会会馆东厢房,接到军旗设计任务的时任师部参谋处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投入紧张的设计工作中。何长工根据他在法国留学时见过苏联旗子的样式提出了设计草案。经过三人反复讨论修改,我党我军第一面军旗——工农革命军军旗样式终于确定: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的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五角星内交叉镶嵌的镰刀、斧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旗幅左侧白色旗裤上竖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整面旗意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队。一面凝聚着工农革命意义的军旗诞生后,师部决定,组织人员赶制100面军旗。
制作军旗的任务交给了裁缝出身的班长张令彬和县总工会委员长徐光华。张令彬带人购买了布匹,徐光华请来了值得信赖的朱菊英、梁幼陶、祝东海、郑镇会等裁缝和朱佑卿等针线工共近四十人,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在县商会西南侧的熊氏宗祠通宵赶制军旗。量布、裁剪,在旗幅中央缝制标准的五角星和镰刀斧头图案;找准定位点,生怕把五角星和红旗缝歪了一点点,忙碌而坚定,神秘且神圣。
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劳动,100面大军旗和1000多条红领带、红袖套做好了。军旗做好后,朱菊英等裁缝师傅们累得脖子都抬不起了,但心情都是愉悦和自豪的。随即,部队给每人发十枚铜元作为报酬,但师傅们说什么都不愿收。
秋收起义部队进驻修水后,积极支持修水人民开展革命斗争,首先派人打开监狱,解救了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接着又派兵攻打西乡曹姓大地主庄园。部队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修水各群众组织、各姓氏祠堂自动开仓捐粮捐款,以应部队急需。渣津、马坳一带群众配合部队捉拿土豪、劣绅,罚他们出钱出谷筹集军需,而部队又把打土豪斗劣绅得到的粮食、衣物等分给贫苦农民。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军民鱼水情故事,师傅们都有所耳闻,都表示尽自己所能为部队做点事是本分。但部队坚决认为老百姓为部队做了事必须付报酬,在县总工会主席徐光华的耐心劝说下工人师傅们才小心翼翼的接过铜元。
朱菊英是上衫乡人,虽是手工业女辈,但思想进步,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县总工会。她内心把这十枚铜元报酬当成一份荣耀,当做是人民军队发给她的荣誉勋章,哪怕在最困难的时期都没拿出来用。直到1977年,年事已高的朱菊英听说兴建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异常兴奋,从箱底颤颤抖抖取出十枚铜元,告诉儿子:决定将它们交到纪念馆。他儿子认为母亲悉心珍藏了50年的铜元与她感情深厚、意义非凡,建议母亲留下三枚做为纪念,随后将其余七枚赠予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收藏。
这七枚铜元,两枚为光绪元宝户部当制二十文铜币,五枚为湖南省造双旗二十文铜币。它们不仅见证了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的诞生,更是修水百姓和人民军队血浓于水的深情。2003年11月,这七枚铜元经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供稿:丁辉丽
编辑:郭诚芝
初审:金三红
终审:徐 可
发布平台:修水县融媒体中心《爱上修水》客户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