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太阳升镇坪塅村是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乡村振兴工作挂点帮扶单位,帮扶工作队自去年9月入驻以来,迅速转变角色、融入基层、投入工作,通过走访调研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为乡村发展谋点子、投资金、找出路,使坪塅村发展有了“助力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助贫济困 关怀备至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坪塅村14组脱贫户陈海鲛今年种下的240亩水稻,到了收割的时候。修水县人民医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樊天雄来到陈海鲛的家里,满怀希望地询问水稻收成情况。
陈海鲛,出生于1991年,先天性双腿残疾,走路大幅度摇晃,母亲又是聋哑人,家庭情况可想而知。但陈海鲛身残志不残,自2018年开始租种本地农田种植水稻,至今年,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40亩。陈海鲛自己没有劳动能力,所有的劳作都要请人完成;帮助处理劳务,也成了驻村工作队的日常工作之一,“我与工作队樊书记经常通电话,有时候是我打电话给他请求帮忙,有时候是他打电话来问情况,他非常热心的。”陈海鲛说。
今年初,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陈海鲛贷款5万元,另筹款1万元,购买了耕作机。樊天雄高兴地说:“耕作机耕田每亩要150元,买了耕作机后,陈海鲛自家的240亩耕田成本大减,每年还可以帮别人耕300余亩,这一项收入有四五万元。”
驻村工作队还充分利用医院的优势,为该村董春华等10余名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减少医疗费用,到省医院代购紧缺药品,减少患者车旅费用,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投入资金 夯实基础
示范村庄曾家老屋自然村建设,除专项资金外,还需本村自筹资金30万元进行补充,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修水县人民医院专事专办,拨付资金10万元,助力秀美乡村建设。目前,“三清三拆”工作全面完成,特色栅栏和文化墙正在建设,环境提升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古树掩映的村庄已经凸显,预计10月份将建成验收。
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今年以来,修水县人民医院在本村道路维修、水利设施维修等方面,也进行了投入。面对8月份以来的高温和干旱气候,为缓解农作物旱情,在原有排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日前,该院又购买了3台大功率抽水机和1500米排水管,供村民使用,基本保障了抽水需求。
发展产业 壮大经济
产业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一直以来,蚕桑是坪塅村的传统产业,挂点帮扶过程中,工作队按照“紧扣特色,放大优势”的思路,鼓励调动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全村有小蚕共育室1200平方米,今年共育小蚕500余张。村集体蚕桑基地540亩,聘用当地脱贫人口参加桑园管理、桑叶采摘、养蚕摘茧等劳务,共聘用村民30余人3000余工时,蚕茧产值8万余元。
该村3组脱贫人口董秋平是养蚕大户,今年养小蚕300余张,大蚕25张,产茧2000余斤,收入超过5万元。“今年茧价比去年稍低,每斤20元,要是茧价高时,我家养蚕的收入能有6万元。”董秋平说。
对于该村的下一步发展,第一书记樊天雄说:“太阳升镇的农副产品比较丰富,我们希望能建一个平台,用于当地农副产品的交易,真正做到‘驻村’更‘助村’。”
脚下有泥,才能心中有情。驻村以来,工作队坚持工作在村、吃住在村,全身心投入到驻村帮扶工作中。“乡村振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县人民医院入驻坪塅村以来,始终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用心、用情、用力的的联心共谋,真帮实扶,全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农村风貌大大改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我们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村支部书记张琳如是说。
编辑:郭诚芝
初审:金三红
终审:徐 可
发布平台:修水县融媒体中心《爱上修水》客户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