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山书院始建于宋(1041),是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亲自创建,坐落于州治迎恩门外,旌阳山下,开始称景濂书院,后为纪念周敦颐与黄山谷,更名濂山书院。书院前为讲堂,中为尊经阁,后为文昌阁,有房舍20余间。在义宁州自宋至清的众多书院中,濂山书院历史最长,声名最响。明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地理学家王谟,在这里任过教席,历史上许多名人曾在此驻足。而书院山长必须具有举人以上功名,历代都是享有盛名的才高之士,卢以恕是其中代表之一。
卢以恕(1845-1920),字子道,义宁州仁乡卢源人(今水源中塅村)。同治12年(1873年)癸酉科本省乡试举人。曾于光绪六年出任濂山书院山长兼讲席。他绝意上进,但后以家累,故承父命应丙戌科会试未中,朝廷以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山东。光绪十五年,改湖北任知县,后历任科考对读官、同考官。在乡期间曾以《医宗金鉴》授徒,并考历代医界名宿经验,撰成《金鉴补录》4卷,以补《医宗金鉴》之不足。虽然卢以恕会试进士不第,但朝廷量才录用,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意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名曰大挑。而重在形貌与应对,须体貌端正,言语译明,于时事吏治素有研究。以此类推,卢以恕可谓外形俊朗,应对自如,对时局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这以后的任职经历,也证明了他的道德文章。
会试落第之后任书院山长,正合他教书育人,传经播道的初衷。他21岁时补州学生,其后三年肄业于凤巘书院与濂山书院,同治12年乡试中举后,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会试不中,回乡课授子弟兼受医方济人。任书院山长后,兼任修身教育、地理及各科教员。期间,除教学外,与地方仕子乡贤多有交集,比如陈宝箴、陈伯严父子等。或许是对卢以恕文章道德的青睐,陈宝箴曾延请卢以恕课吏考核,可见对他的看重。他除医学外,对经学、地理、格致有深入研究,对算学则有独到的见解,晚清处西学初兴的时候,在濂山学院开始推广算学、格致、天文等课程。并对西学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并非人云亦云。修身教育坚持儒家思想,推崇程朱理学,主张以仁为体,以义为用。他一生的处事方式,与达观的性格,与祖训“读书立品”沦肌入髓有很大关系,他曾在自述中阐述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简言:“五耻之”,这是他遵祖训的真实写照。从目前所拥有的史料来看,内容大致为三类,一曰科学说略,一曰时事论文,一曰杂录文稿。在其藏书中,存有清代木刻本《湖北乡试朱卷》、《江西乡试朱卷》、《义宁州试卷》、《仁义书院课卷》、木活字本《凤巘高等小学堂国文课本》、清代《阳明书院》红格写本等。在书信中,有众多涉及教育。
五个儿子中,五子早卒,长子、三子、四子均为生员,习称秀才。从学业成就看,与卢以恕的传承有紧密关系,体现了家学渊源与兼收并蓄。长子风藻是州学生,次子景义业儒,著有《医弊录》一卷、《临证录》数卷。三子卢霑除与卢亨合著《数学简要》一种,还有《代数演草》、《形学演草》、《圆锥曲线演草》三种,至今在卢源老辈人的口中,有“卢霑是个数学家”一说。四子卢亨(汉生)有《比例级数详解》、《抛物算术通解》、《微积算草》、《平圆求周捷法》、《算学奇题求证》五种。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香门第,除四书五经外,兼顾现代科学,这在当时十分难得,令今人都赞叹不已,也就是说晚清就出现了高等数学微积分。而这种现象,与卢以恕的开阔视野分不开。1902年凤巘书院改州治高等小学,1905年成立义宁州中学堂,并曾设州治师范学堂,师范传习所,呈现出西式教育渐兴的气象,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现代教育的萌芽。1904年至1908年已致仕的卢以恕年过花甲,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的他,再次充学堂教员。国家废除旧式科举教育在1906年,而义宁州新式教育则早已实行。卢以恕父子除了对医学的传承外,对现代数学、地理、天文的研究,已是捷足先登,并拥有成果。后来卢以恕与三子卢霑、四子卢亨同为学堂讲席,卢霑还凭他的才能,任命为县教育公所学务委员。对在偏僻的宁州地方接触外来文明,有筚路蓝缕之功。卢以恕曾作诗,对书院改学堂,对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的变化表达欣喜之情,也对教育救国充满期待。他欣然赋诗:“书院今更作学堂,文修武备两参详,移时立见英才起,剑气冲霄倍有光。”
从他的履历来看,卢以恕一生大部分时间与教育有关。对官场并不热衷的他,对父母家人有一种更为亲近体现。他几次要求就近双亲,湖北也因此是他认为更合适的地方。他离开濂山书院后,多次出任同考官,在清朝,学政主考有很高的地位,次一级的同考官,都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卢以恕几次出任同考官,与他的学养经历有关。在湖北官场,卢以恕与时任臬司的陈宝箴,巡抚谭敬甫、布政使瞿庚甫(瞿秋白叔祖父)都有交集。应陈宝箴作《循良体用论》,分析为政应把握以仁为体、以义为用的相互依赖,宽严相济的利害关系,主张“体用不可偏废”。陈宝箴点评云:“持平之论,大有所见”。卢以恕并非单纯的读书人,也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学者。他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一、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家多事之秋,在《北京条约》后,一批有识之士为了振兴民族,发起救亡图存的运动。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之为洋务运动,尔后,又是戊戌维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天下仕人的呐喊。卢以恕在此期间,写下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文章,如《海军论》、《续海军论》、《论变法》、《变法续论》、《能战而后论和》、《经学不可废说》等文章。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浪涛中,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操。
宣统元年,因年老体弱回到家中。68岁时,县知事蔡澄出于对卢以恕才德的尊重,几次寄书卢以恕,邀请主持县署财办公所,他以“年老病多实不堪任事”而婉拒,并亲自到州署致谢不出。从此这位兼医家、教育家、和学者的卢以恕,在黄龙山下杉楸山房,拥青山绿水之胜,观白云飞鸟之乐,怡然于山水之间,著书立说,吟诗作对,直到终老林泉,享年75岁。他曾这样表述他晚年的恬淡心情:“结庐性爱旁山根,树古花奇别一天,寄语桥边来往客,问津此即是桃源。”他藏书巨富,拥经史典籍万余册,遗803种5000余册书籍,由其孙全部赠送县图书馆,成为县图书馆现存古籍中一重要组成部分。他写道:“一生心事别无欢,惟把群书卓荦观,眼界放开休障碍,鹏程九万快扶抟。”反映了卢以恕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最爱。
民国三年,蔡澄在往来函中,对卢以恕有如此描述:“素称积学,雅号称才,校艺鄂闱得龙门之佳士,传经修水协鹿洞之良规,懍操履于冰渊,廉隅饬己珍,著述于菽帛,平易近人。”一生淡泊功名的卢以恕,1894年在押军饷于京,路经邯郸谒吕洞宾祠及卢生祠时,想起卢生黄粱梦典故,“自伤荏苒数十年,德业无一成就,几如一梦。”赋诗曰:“昔时艳说黄粱梦,今到黄粱梦未成,寄语人间长梦者,休疑我亦学卢生。”这是一位贤者的自谦,自谦体现了他的品格,评说是别人的专利。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研究卢以恕生平业绩时,一个忧国忧民的饱学之士形象,仍然活生生展现在眼前。
新闻表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