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散步。记不清沿着环洲的柏油路走过多少个清晨,多少个黄昏。寒来暑往,走了一圈又一圈,数不清踩下了多少脚印。一次又一次在这儿的路边靠椅上歇息。悠闲地沐着和煦的春风,赏着醉人的秋色,晒着暖暖的冬阳,享着浓浓的绿荫。一次又一次在这儿的映虹桥上凭栏远眺,晨曦中看朝阳升起,暮色中看晚霞映天,如欣赏影集般,一页一页品读着修城的风姿,痴情地陶醉于画面。一次又一次在这河边的茶广场凉棚下小坐。朋友相邀,点一杯菊花茶,唤一碟葵瓜子,细品慢嗑,口齿流香……
自从公园建成后,如同一种惯性,到马家洲走走,习以为常。虽然时光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描述中悄然流过,但在这里,它也似乎忽略了匆匆的脚步。人们散步的,打拳的,跳舞的,喝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时光贴着散步者的脚步周游,牵着太极拳的弧线往复,伴着舞乐的韵律跳动,闻着清心的茶香氤氲,一丝丝,一袅袅,如细雨润物般消融在眼前的氛围之中。在这里,时光不再步履匆匆,因为它已知道,时下人们祟尚的绿色低碳,运动健康,是在为宝贵的人生增值,不必担心“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却被初阳蒸融了……”
这里没有雕栏玉砌,却也不乏曲径通幽;虽然少有古树名木,却也绿草如茵;无皇家园林的典雅,有秀水青山的灵气;无楼台亭阁的烟雨朦胧,有出水芙蓉的清新脱俗。远远望去若一叶绿舟浮于修河,置身其中则如鸟入丛林。柔嫩的小草,秀美的竹丛,苍劲的榆木,挺拔的意杨,在这绿色的阵营中,一枝一叶都是如此的养眼;而灵巧的布局,人文的点缀,柔美的灯光,轻快的音乐,这诸多的功能设计,一项一项,都显得温馨宜人。与大城市的公园相比,这里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修水这山旮旯里,在修城的一河两岸之间,有了这么一处所在,对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可是梦寐以求。
今天,当我又一次漫步园中,再一次把眼前这些熟悉不过的景物位置与记忆中的原貌重叠时,当年公园建设的前前后后,日日夜夜,那一件件的往事,一幕幕的场景,又在脑海中清晰浮现。我忘不了,在挖机、铲车都已开进工地的前夜还有菜农在地里为小苗浇水,而翌日清晨,那些稚嫩的幼苗一拨一拨地卷入挖机履带之下;我忘不了,炎天暑日之中施工工人衣服上白花花的汗渍,天寒地冻时节结满眉毛头发的露珠;我忘不了,工地现场项目部的活动板房,那墙上挂着的施工进度图表,一道道的红条从无到有,从短到长,经过三百多个日夜,终于填满了全部的空格。我忘不了,那成捆成堆的设计与施工图纸,在工程技术人员手中审视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平面的图形渐渐变成了立体的图画……
做一件事不容易,把一件事做好更不容易。如果不是憨厚的菜农忍痛割舍祖辈耕耘的这块土地,如果不是决策者造福于民敢于担当的气魄,如果不是现场施工工人夜以继日的忘我劳动,如果不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运筹一丝不苟,如果不是国家金融机构的鼎力相助……或许,当年的马家洲不会变得这么快。马家洲今天的面貌,是一个个群体意志的集合,是建设参与者一滴滴心血的凝聚。如同美女胸前的佩玉,今天的马家洲,已然成为众人瞩目的亮点。
作为建设参与者一员,此刻的我坐在公园林阴下的条凳上,听着树上此起彼伏的鸟鸣,一阵一阵的,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当年那种昼夜不停的施工日子远去了,现在静下来时,连树上的鸟鸣都是这样的悦耳,听着舒服。这种感觉,也许与自已曾经在这儿做过一点事有关系吧?
新闻表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