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呵斥“我抽你”,谁纵容了“熊孩子”没教养的样子

“熊孩子”总会长大,总要离开父母的庇护,到社会上独立生存。到那个时候,谁也不会用“他还是个孩子,你别搭理他”的言辞为他开脱责任了。

前不久,一段网友拍摄自北京某书店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书店工作人员提醒一位男孩小声阅读,“我怕您影响别人看书了”,却遭到男孩指着呵斥“信不信我抽你”。随后,一个戴口罩的可能是孩子家长的女性过来,跟工作人员说,“他还是个孩子,你别搭理他,你忙你的吧”,后来这名女性就把男孩拉走了。

相信这样的情景很多人并不陌生。在书店、图书馆等需要安静的地方,总有一些不遵守秩序的“熊孩子”。他们在公共阅读区域大吵大嚷,全然不顾身边其他人的感受。当然,吵闹也许是孩子的天性,低龄儿童也处于文明习惯的培养阶段,很多人选择了容忍和宽容,“熊孩子”的不当行为也很少得到深究。

发生在北京这家书店的一幕,之所以引发更多关注,不仅在于当事男孩恶劣的表达,还在于陪伴他的大人的态度——“他还是个孩子,你别搭理他,你忙你的吧”。

是的,面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我们可以宽容,可以原谅,但“不搭理”绝非正确的反应。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当他们的行为出现各种偏差,理应由监护者和教育者随时矫正。儿童也是社会的未来,任何与孩子接触的成年人,都有权利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文明习惯。作为书店秩序的管理者,书店店员当然有权利“搭理”孩子,阻止他在公共场合大声阅读。

视频中,陪伴男孩的大人无疑作出了错误的示范。她非但没有以监护者的身份,更严厉地教育孩子,还试图轻描淡写地回避问题。对此,她欠那位被侮辱的店员一个道歉,也欠现场受到影响的顾客一个道歉。

社会舆论关于“熊孩子”的讨论,近年来呈现集中之势,热度也不断上升。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其实,真正应该追问的是,“熊孩子”的家长到底怎么了?

80后、90后的年轻家长,确实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人。他们成长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中,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体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是父辈形象的投射。一些年轻家长表现得过于“自我”,也会把这种“自我”的行为习惯传递到孩子身上。在书店事件中,带孩子来看书的大人拉着孩子就走,而没有一句解释和道歉,与其说是“保护”孩子,不如说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我来了这么多次了就你管我”“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诉你”在视频中,男孩一连串的“我”,无疑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反映。语言的暴力,行为的戾气,归根结底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尊重。“熊孩子”在公共场合闹出事端,看似是缺乏文明习惯的问题,实际上则是没有认清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问题。唯我独尊,凡事以自己的考虑为先,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进而丧失文明的能力。

根据媒体报道,当事男孩当时在跟外教学习英语,特别大声地在念。从这样的学习条件看,男孩的家庭条件似乎非常优越。然而,越是优越的家庭环境,越应该注意孩子的,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教养无关出身,好的出身一样要警惕教养的丧失。

“熊孩子”总会长大,总要离开父母的庇护,到社会上独立生存。到那个时候,谁也不会用“他还是个孩子,你别搭理他”的言辞为他开脱责任了。小孩子没有教养,尚且可以用一句“熊孩子”来调侃;而如果他长大成人以后,还是那么“熊”,恐怕所要面临的指责就不是身边人摇摇头那么简单了,而他不当行为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也将不局限于言语上的不堪。

撰文/王钟的

微信编辑/昆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