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先锋】易承军:夫妻同心 脱贫致富


  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易承军,凭着“一定要脱贫”的信念,夫妻同心,2016年成功脱贫。


  在溪口镇田仑村蚕桑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易承军和妻子梁林妹一有时间便来锄草。在这个由村领办的蚕桑基地,易承军承包近60亩桑园,桑树一米见高,长势很不错。“养蚕有政府保底价收购蚕茧,我们发展蚕桑很有信心。”易承军告诉记者,桑树是去冬今春栽种,桑园不能打农药,要人工锄草,夏天杂草长得快,锄草工作必须跟上。


  今年52岁的易承军由于家庭人口多,母亲患癫痫且双目失明,本人和妻子都有慢性病,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三个孩子读书,负担大;我们俩夫妻慢性病也是常年吃药,开销大;母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要人在家照顾。”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夫妻俩眼眶都红了。早年间,父亲在世时,易承军夫妇在外务工,老人帮忙照顾孩子,生活还过得去。父亲遭遇车祸失去双腿到去世,家庭积蓄见底,生活变得困难。



  生活的变幻并没有击倒易承军。易承军拾起木工手艺,帮新建房屋的人家装模,妻子梁林妹在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外,也没有闲着,养猪、鸡鸭等家畜家禽,打理家中几亩水稻,生活勉强过得去。


  要想脱贫致富,还是要发展产业。凭着“一定要脱贫”的精神,易承军在田仑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发展养殖产业和种植水稻,同时,通过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盖楼房,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016年成功脱贫。





  初尝水稻种植甜头的易承军,2017年联合村民进行规模性种植,组织成立枫育粮食种植合作社,收入超万元。“种田效益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这里是山区,不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种植。”易承军说。



  2018年,易承军夫妇参加帮扶单位和村内组织的蔬菜种植合作社,承包30亩地种植辣椒、茄子、豆角等。种菜比一般农活要精细,在蔬菜生长季,一天时间都在地里浇水、锄草、捉虫;到成熟季,凌晨三四点便要采摘装车运到县城销售。“农民哪有闲的,不辛苦不劳动,就没有收入。”梁林妹说,勤劳才能致富,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脱贫。勤劳踏实肯干的易承军夫妇被同村人看在眼里,被夫妻俩精神感动,在他们忙着蔬菜采摘、装车运输时,村民们都会搭把手帮忙。考虑到蔬菜种植的几个月确实需要不少人手,夫妻俩请了村里十多名妇女帮忙种菜、锄草、摘菜等,日结工资,妇女们也愿意跟着干。一年下来,除去各种成本,易承军夫妇在种菜上实现营收1.2万元。“现在我种菜都有经验了,新鲜蔬菜不好卖,我就晒成干菜,辣椒干、豆角干,没打农药的蔬菜,在城里很畅销。”梁林妹告诉记者,今年忙于蚕桑,但也种了不少辣椒和豆角,都准备晒成干菜销售。




  2019年,易承军在村里“一领办三参与”蚕桑合作社,承包蚕桑56亩,开始种桑养蚕。村里科学养蚕,建设500平米左右的蚕室,目前已启动建设,秋冬便可养蚕卖茧。尽管蚕桑产业让易承军夫妇投入大量资金,桑园管理也时不时要请人锄草支付工资,但夫妻俩对于蚕桑产业仍信心十足。“蚕桑是政府鼓励发展的有长远效益的好产业,农民养蚕还有技术指导,相信在各级领导帮助下,我们蚕桑产业会发展起来,农民也能富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易承军夫妇通过自己的双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对农产品种植业很有信心。易承军说,自己种植形成规模,掌握技术,打开销售渠道后,再带着有种植意愿的村民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编辑 卢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