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的参观学习之后,武汉大学赴江西省水土保持调查实践队兵分三路,继续着本次实践之旅。我们赴修水一队坐上四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抵达了下一站——江西修水县。在途中透过车窗便能感受到地形地貌的变化,笼罩着城市上空的灰霾色渐渐被连绵群山的苍翠所取代;不时闪出的一潭湖水好似洒在山间的碧玉,柔波润泽了眼球。此情此景让实践队员们相信修水县一定人杰地灵。修水作为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山区县,水保工程远近闻名。实践队对本次修水县的探访更是满怀期待。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考察修水县所采用的水土保持防止措施,实践队联系到了修水县水保局陈荣霞局长。在实践队抵达的当晚,陈局长在忙完了一天的下乡工作后亲自接待,这让队员们受宠若惊。在简单的交流介绍后,队员们便认识了同行的水保工程项目组组长黄叔。在随后几天主要由黄叔带领参观学习。
6月19日上午实践队在水保工程项目组组长黄叔的带领下参观了水保林和经济林。修水县多花岗岩与红砂岩,在遭到过度开发以及不规范开发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久而久之会淤积河道,堵塞沟渠,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及水利工程效益。而通过造林恢复植被覆盖正是一种能发动群众修复土地,进行水土保持的重要方法。在参观学习中,经黄舒介绍,实践队员们对比出二者的不同:水保林的植被覆盖率更高,而经济林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经济和产量的需求。在种植林的设计细节上,实践成员们观察了前梗后沟、梯壁种植等水保措施。这些措施将原本光秃秃的土丘改造成了一座座用水平等高线划分的“梯田”,整齐而富有生机。在没有采取水保措施而产生崩岗的山体与秀美的水保林的强烈的对比感中,队员们深刻意识到水保工程的重要性。
随后实践队员到达了江南第一站——修水县清水桥坡面径流监测点。在那里设置了坡度为20度的试验区,以土壤类型和整地方式为自变量进行对照试验。经年轻的水保站员介绍,队员们初步了解了站内的一些工作:每下一场雨都要在雨后六小时采集雨水样本和泥沙样本,进行烘干等处理,记录数据,并将整理好的数据发送到省里的监测机构。水文工作者手中的“大数据”正是无数个水保站的劳动成果。 当日实践小队参观了白岭水保站和东津村,对水保工程的含义的理解更加清楚、对当地水保特色更加了解,也看到水保理念和生态美观的完美契合。
次日实践队参观了高效水土保持植物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种植坡地运用了前梗后沟、梯壁种植等水保措施。在探访2016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小山口小流域·戴家村猕猴桃基地中,实践成员学习到该基地运用了竹节沟的水保形式进行集水用来给对应的猕猴桃区补水。在修水县这样一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方,这样类似的扶贫项目还有很多。从一座座环境优美的桑园、果园、旅游村、生态文明村里我们都能够看到水保与水利建设所带来的收获。这说明水土保持工作并不一定是单独进行的,它也能与国家扶贫政策有机结合,为推动乡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水保工作者也不止穿梭于田间地头,百姓工作同样重要。在观摩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修水分院的过程中,很多水保试验区映入实践队成员的眼帘,比如人工降雨试验区、梯壁种植的树林等。
此次修水之旅让实践小队见到了实际应用中的水保工程,在参观过程中有一位成员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在给山做手术。在以后更深刻的学习中实践成员希望能对目前的认知有更多更深远的思考。并希望自己勇于承担使命与责任,用学到的知识继续建设华夏工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