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预防肠道传染病,应养成“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肠道传染病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包括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等,在夏秋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只有经口食入才引起发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有: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特点是:潜伏期短,最短为6小时,以1-2天为多见;突然发生水泻和随即而来的呕吐,大便每日几次至十几次,一些病人解米泔样便,呕吐可呈喷射状。由于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病人可出现眼窝深陷、皮肤皱缩等失水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酸中毒、神态不清甚至死亡。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特点是:潜伏期短,通常2~3天,突然发病,发热,热度高低不等,一般为39℃左右,痉挛性腹痛,常伴呕吐和腹泻,大便初为水样、黄绿色,继后可含有粘液、血液和脓液,大便时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伤寒及副伤寒是由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见潜伏期为12至14天,起病一般缓慢,头3至5天乏力和全身不适,通常无高热,随后出现头痛,体温呈阶梯样上升,第一周即达38-40℃或更高,稽留热持续10-15天后又呈梯形下降,有相对缓脉或重脉,皮肤可见玫瑰疹,表情淡漠,甚至会出现瞻语、昏睡或昏迷。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A6型、A10型最为常见)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4-7月高发,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1-2岁婴幼儿)。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二、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和加工食物前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液洗手。(二)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洗食具、洗水果、洗蔬菜和其他食品。(三)不吃生的食物,食品在吃前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贝壳与甲壳类海产品。吃剩饭菜要放在冰箱储存,不要吃未在冰箱储存或储存时间较长的食物,隔夜食物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四)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先用清水浸泡,然后使用流水多次冲洗。(五)加工凉拌菜时要生熟分开,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刀具和专用盛放容器,避免交叉污染。(六)尽量不要在路边摊或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在外就餐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七)及时就诊,一旦出现腹泻、呕吐,尽早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
(八)家人出现腹泻症状时要注意做好饮食隔离和餐具的消毒,尤其要做好患者粪便、呕吐物的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

来源:修水县疾控中心
责编:周 保
审核:金三红
监制:罗正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