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0日是第33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从小养成刷牙习惯 一生乐享健康生活”。修水县一位从事牙科31年的医生胡玉健结合自身从医经验,写出一篇科普文章,对爱牙护牙提出5点忠告。全文如下:
作者近照
科学刷牙 早防早治 畅享健康
2021年9月20日是第33个“全国爱牙日”。世卫组织已将龋齿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家健康委发布要求相关机构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到2025年,全面提升人群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实现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龋齿是由细菌,饮食,牙齿形态、矿化程度、组织结构及一定的时间所引起的。儿童期与老年期为龋病高发期。近年来,修水儿童乳牙龋和年轻恒牙龋坏日趋严重,老年人邻面、根面龋、牙周病、缺牙等疾病人数不断上升,牙齿健康现象不容乐观。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老年人群中牙周健康率仅有13%-14%。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口腔疾病与心脑血管病、肥胖症、糖尿病相互作用,和这些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精神压力等。
口腔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具体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有效刷牙,清除牙菌斑。成人提倡用水平颤动拂刷法:牙刷以45度角对准牙根方向,使部分刷毛置于牙龈沟,部分刷毛置于龈上,短距离1mm水平颤动。再上牙向下拂刷,下牙向上拂刷。咬合面来回刷。刷牙要面面俱到,重点清除牙龈边缘和牙缝处的菌斑。每次刷牙至少2分钟,早晚两次,饭后漱口。配合使用牙线、保健牙刷、含氟牙膏。七岁前儿童提倡用圆弧法刷牙(也称Fonts刷牙法):用画圆弧的动作从上颌牙龈刷到下颌牙龈,再从下颌牙龈到上颌牙龈,并逐渐向前牙移动。在刷到前牙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将上下前牙微微相对,继续做圆弧画圈动作,完成前牙的清洁。建议家长帮助儿童刷牙。
2、平衡膳食模式,饮食多样均衡。多摄入高蛋白、低糖、低脂肪、低盐、高纤维的食物。建议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每周25种以上食物。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这些高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也有利于牙齿、口颌系统的发育,对预防龋齿、牙周病、口腔癌等口腔常见病有重要作用。
3、儿童应远离添加糖、少喝碳酸饮料。添加糖是纯能量食物,摄入过多会降低其他低能量营养食品的摄入及吸收,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引发肥胖、糖尿病等。碳酸饮料会降低口腔PH值,致使牙釉质脱矿,引发酸蚀症,并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导致牙釉质中的矿物质溶解,引发龋病。在此倡导中小学校和幼儿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物的供应,同时对口腔疾病高危行为进行干预,从小养成不偏食、吃少盐少油少糖的食物的习惯。健康的膳食习惯将受益终身。
4、聚焦预防“小蛀牙”,加强儿童青少年口腔干预。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该帮助青少年儿童增长口腔健康知识,培养口腔健康行为,确保青少年儿童定期接受口腔检查。流行病学调查,乳牙患龋率高达80%,年轻恒牙患龋率高达40%,其中90%是窝沟龋。窝沟龋呈潜掘状发展,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被发现牙面多条黑线时,牙齿早已被破坏严重,龋已经非常接近牙髓部位,甚至牙髓已经被感染。
因此,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及其重要,六龄牙齿和下颌第二恒磨牙患龋占12岁年龄组患龋的89%,占18岁年龄组的78%。在此建议易感龋患者在6岁前每半年涂氟一次,分别在3-4周岁、6-9周岁、11-13岁为乳牙、第一恒磨牙、第二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和早期充填,预防及阻断龋病的发生和发展。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是易患龋病的年龄段,同时也是牙龈炎发病率高峰期。及时发现、彻底消除牙菌斑和牙结石,保持牙周组织健康,对日后预防牙周炎十分重要。同时,建议儿童青少年开展常规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从小做起,爱护牙齿,终身享有一口健康的牙齿,畅享美好健康生活。
5、聚焦基层,发展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普及全人群,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口腔健康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及规范医疗带来的安全感。基于龋病、牙周病发病率高,中老年人缺牙现象明显,相关机构应积极发展口腔服务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供稿:胡玉健
编辑:邓 冬
初审:金三红
终审:徐 可
发布平台:修水县融媒体中心《爱上修水》客户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