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根据《关于开展“修水好人”评选活动的方案》,让“好人有好报”引领向上向善新风尚,为“争当三省九县发展龙头赢得江西地域大县应有地位”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中共修水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发布2024年1月“修水好人”,同时在九江修水发布、修水宣传、爱上修水APP同步发布。
俞旦华:用心做茶40年,成为国家级宁红茶代表性传承人
俞旦华,男,汉,1958年出生于江西修水,中共党员,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自2000年创立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以来,不仅坚守“看茶做茶,用心做茶”的茶人精神,还始终坚守“做有良心的企业,做有品质的红茶”的企业家精神,人称“愚公俞匠”。他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2011年建立漫江红茶厂,抢救保护国家级首批良种宁州群体种,创立了漫江红宁红茶品牌,在保留古法制茶技艺基础上,创新工艺,成为了国家级宁红茶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宁红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俞旦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技艺传千载 茶香飘万家》。他曾获中国制茶大师、杰出中华茶人、宁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新时代赣鄱先锋突出贡献好榜样等荣誉。
不舍昼夜,铸宁红匠心
俞旦华坚守宁红早已不为物惑不为名役,只为着一片宁红茶人的诚心。他出资出力潜心搜集、整理宁红茶资料,抢救保护了《宁红茶•修水茶厂厂志》等珍贵孤本资料;与老宁红留守人员共同保住了各等级宁红茶样品,成为国内建国以来保存得最完整的茶样之一,同时还抢救保护了修水茶厂1955年发明的中国首台飘筛机;2011年俞旦华着力重建漫江茶厂和茶叶基地,该基地获得了江西省文旅厅授予的宁红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年、2017年分别成功将宁红茶制作技艺申报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宁红茶制作技艺成功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22年,宁红茶制作技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九江市世界非遗的空白。为完好保护宁州群体种茶园和当地职工的利益,不惜花费高出市场多倍的价格将茶园收回;为光大先贤业绩,中兴宁红事业,投资兴建宁红胜地牌坊。
不忘初心,促乡村振兴
他“用心做茶,正气做人”,积极响应和参与国家战略,建立了非遗扶贫工坊、修水县第一个宁红茶企“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并坚持定期开展茶农培训,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大幅带动了农民增收。漫江红茶叶基地每年带动农民就业超400户,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俞旦华从2019年始连续投放了宁红高铁冠名、地铁、火车站、公交等广告。2020年申报了“宁红茶非遗之旅”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遴选为十大省级“非遗”优秀实践案例。2021年投资建设的宁红茶非遗工艺中心,终年免费供学生、游客、茶友、社会团体等参观、学习、培训。2022年他创办的公司由九江市文旅局授予优秀保护基地,他助力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为助推当地茶旅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遗余力,塑宁红品牌
漫江因其四面环山的气候和宁州群体种的特性,春茶每年清明左右才能开采,又因漫江宁州群体种的生长周期的原因,一年种植的辛苦却只有短短一星期鲜叶才能加工成上品。其原料之不易,漫江宁红茶尤显得稀少和珍贵。三月底四月初凌晨的漫江,春寒料峭,空中弥漫着淡淡茶香,燕子都已熟睡了,周边村子的人们也早已进入梦乡。为保证每一杯茶的品质,俞旦华和工人们还在灯火通明的车间像守护婴儿一样守候着静静发酵着的茶叶,这样的夜晚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俞旦华注重守正创新,在实践中传承带动宁红茶产业发展。“做有良心的企业,做有品质的红茶”,俞旦华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形成“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宁红茶制作的独到技艺,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应用在公司初制车间的每道工序,通过实际操作和传统知识的传递,年轻一代制茶师掌握了宁红茶技艺和工艺。他说:“一辈子做茶,就是想尽可能地去培养一些年轻人,宁红茶的传统工艺一定要传下去。”在漫江乡目前有品茶坊、赏茶榭、非遗工艺传承中心等20多个景点,游客可以沉浸式游览茶乡美景,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观看茶艺表演,品尝茶叶饮食。2018年首创宁红茶行业将铁观音摇青工艺创新糅合到宁红茶加工工艺中,成功研制宁红老枞茶;2020年首创宁红红毛茶益生菌“冠突散囊菌”发花工艺研制出宁红红茯茶;2022年建立了江西省茶企首个博士工作站,为塑宁红品牌和三茶统筹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陈杏莲:“渐冻人”公益路上13年,惠及600多个家庭
陈杏莲,女,1976年2月出生,江西修水人。她虽身患重疾(渐冻症)、因病致残,但她身残志坚,以自己病弱之躯坚持做公益13年,为更好汇聚爱心、服务好有需要的人,她于2018年初成立修城心贴心爱心个工作室,5年来先后收到200多位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上万件捐出衣物7000多件惠及600多个家庭,她是义宁镇残协委员、县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
面对死亡,她选择向阳而生
陈杏莲从小在县城长大,父亲是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母亲负责照顾家庭,她在家中排行最小,可爱乖巧,学习成绩优异,父母疼爱,哥哥姐姐宠溺,但在她12岁那年,父亲不幸猝死,这对陈杏莲的影响非常深,最疼爱自己的父亲突然去世,她一度无法接受。殊不知命运的磨难才刚刚开始,2008年,32岁的陈杏莲被确诊为SMA,是“渐冻症”的一种。
“渐冻症”在医学上叫做运动神经元病,这种病比较少见,以目前的医学水平无法治愈。病情前期表现是肌无力,据陈杏莲介绍,她是从27岁开始感觉自己的力气比常人要小很多,上楼很容易摔跤,到各级医院做了血液、肌肉等各项检查,均没有查清病因,医生推测可能是营养不良导致的,陈杏莲也就没在意。
2008年,患有相同症状的大哥窒息身亡,引起了家人的重视,在家人的陪伴下陈杏莲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查,通过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SMA(渐冻症的一种),当时医生说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活不过40岁,但是高昂的手术费、渺茫的治愈希望,让陈杏莲望而却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她决定放弃基因治疗、坦然面对死神,并召开了家庭会议,告诉母亲和姐姐,以后想捐赠器官遗体,家人们非常痛心,但也理解她的决定并给予支持,陈杏莲与江西省红十字会签下器官遗体捐献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更多人。
病魔“冻”住的是躯体,冻不住她炽热的爱心
“父亲是我的榜样,小时候就希望和他一样当一名警察,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不了了,但我一直以来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关怀,也希望能够为社会做点事”,陈杏莲虽饱受生活磨难,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和感恩之心,虽然日子过得不宽裕,但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2018年陈杏莲在良馨佳园小区租下一个车库,成立“修城心贴心爱心工作室”,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呼吁更多爱心人士把家里闲置的衣物捐赠给需要的人。
很快,这间小小的工作室成了很多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众之间的桥梁,5年来先后收到200多位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上万件捐出衣物7000多件惠及600多个家庭。平时下乡做公益时,陈杏莲看到有困难的老人需要轮椅,她便发了一个朋友圈动态,很快就有爱心人士将家里闲置的轮椅送来;服装店换季清仓,也会把没卖出去的新衣服捐赠到这里;看到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买鞋时需要买下一双,陈杏莲希望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工作室的徐晓芳立马和自己开鞋厂的妹妹联系,每年都会送一批样鞋过来。
陈杏莲常常参与县残联组织开展的活动,激励和鼓舞更多人积极生活。“陈杏莲虽身患残疾,但心中始终充满爱和阳光,她热心公益,创建爱心小屋。她的事迹平凡却很感人,时刻激励着我们要与爱同行,向阳而生。”县残联办公室负责人黄友根说。
陈杏莲今年47岁,她在自己40岁生日那天悄悄给自己买了一束鲜花,庆祝自己跨越了一道坎,“我觉得生命蛮神奇、也蛮坚强的。我要过好每一天,拥抱太阳和生命,帮助更多的人。”陈杏莲说。
责编:卢金鑫
二审:何 琴
三审:朱修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