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连载丨《和平长江》(节选)之二十八:《盛开的青铜》(三)

长江,是中国大地上长长的行走之书。它深映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以独特的脾性气质烙刻于世人心中。

——笔者记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长江、黄河,一南一北,盘桓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上。

我们一眼便能辨识长江,远古生活在长江岸边的先民是这样,今天的人们依然是这样。这不是我们目光锐利的缘故,而是长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面庞。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穿过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劈开重峦叠嶂的云贵高原;奔腾的江水一出三峡,便一泻千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驰骋奔流,最后注入浩瀚无垠的东海。

辽阔的长江流域有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最富饶的沃土,几亿人口在她的怀抱里生息成长。

致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

《盛开的青铜》(三)

上古,神农尝百草,驯化了野生稻种,为古代先民们培育了水稻,繁育和壮大了中华民族。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稻字,代表着簸箕、扬糠、舂米三层意思。

关于水稻的起源,争论很多。西方学者始终认为,水稻的两个亚种——

细而长的籼稻和短而圆的粳稻,分别来源于印度和日本。20 世纪初,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根据古籍记载,以考古发现一万年前的栽培稻为依据,以稻壳中稳定存在的植硅体为解码,从社会学和生物遗传学两个角度,论证了稻作文化在中国的系统演变,验证了种源关系,从学术上确立了水稻起源于中国野生稻。经过驯化的中国稻种,向东传入日本,向南传入东南亚,转道印度,最终传遍全世界。

在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稻作农业支撑起规模巨大的早期中心城市建设,催生了日益增多的手工业门类,玉器的制作也更加专业。良渚玉器不仅种类繁多、制作精美,而且已经超出了原始宗教信仰的范畴,与政权建设和大型礼制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出现成组的玉礼器,标识着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彰显了聚落的等级和规模。

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繁多,有玉斧、钺、纺轮、璧、琮、璜、瑗、环、玦、珠、管、觽、锥、笄、坠、带钩、镯及玉鸟、玉蝉、玉蛙、玉鱼等像生器,类别多达二三十种。其中,琮、冠形器、杖首饰等为良渚文化首创,镯、锥形器、冠形器和三叉形器这四种玉器的数量较多。另外,璜、管、锥形坠、玦及各种串饰、端饰等较为常见。

良渚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证实良渚古城是宫殿区、城墙、外郭三重同心的完整都城结构,这是中国历史时期都城的宫城、王城、外郭三重结构的滥觞。2019 年 7 月 6 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良渚,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的璀璨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漫步良渚古城,四野是古色,草木石瓦上生长着弯弯曲曲的藤蔓,空长的巷子像是隐藏着先人们的语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斌,这个儒雅的西北汉子,通过一大片石头找到了与良渚文化对话的纽带。刘斌和他的考古团队不仅发现和确认了良渚古城外郭城,证实了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还发现和确认了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它比都江堰还要早两千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发现了广阔的古城,有四个故宫大小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严明的墓地,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还从河道里发现了大量陶器、植物和动物骨头。

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便已开始养猪,种水稻、菱角,吃芡实、杨梅、桃子和杏……这些“石破天惊”的发现,无不展现着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先民高超的智慧与诗意。

五千多年前,良渚君王俯瞰着自己的城池。五千多年后的今天,刘斌与他的考古团队穿过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望见了那片熊熊燃烧的篝火。

“很高兴能够申遗成功,能够发挥遗产价值,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五千年前也不落后,也会觉得是我们考古人的一种贡献。但对工作还是没有改变,我们还是会根据学术研究目标去做。”

“从 1994 年起,国家文物局首次将良渚遗址群推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到 2018 年正式递交材料,中国四代考古人近百年的坚守都浓缩在了 5300 多页的申遗文本中。”良渚申遗总顾问陈同滨说。申遗成功的这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良渚古城遗址历经考古界、史学界,八十三年、四代人的艰苦努力,非常不容易,我们中华文明起源已经坐实了五千年,填补了长江文明、大河文明的空白。”

据学者统计,“良渚遗址群和寺墩遗址就占有良渚文化目前发现的三分之二的玉器,其他地区的众多遗址仅占约三分之一的玉器。”良渚遗址群出土的玉器数量最多,器型也最为齐全,这表明其文明中心的地位,玉器无疑体现着良渚文化的文明模式。


责编:周    保

审核:金三红

监制:罗正兵

(作者:徐春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