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国大地上长长的行走之书。它深映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以独特的脾性气质烙刻于世人心中。
——笔者记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长江、黄河,一南一北,盘桓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上。
我们一眼便能辨识长江,远古生活在长江岸边的先民是这样,今天的人们依然是这样。这不是我们目光锐利的缘故,而是长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面庞。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穿过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劈开重峦叠嶂的云贵高原;奔腾的江水一出三峡,便一泻千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驰骋奔流,最后注入浩瀚无垠的东海。
辽阔的长江流域有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最富饶的沃土,几亿人口在她的怀抱里生息成长。
致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
《长江源》(三)
沱沱河流经河沿时,河床宽阔,流速缓慢,多散流、慢流、岔流,为宽谷流淌型河流,又因沙洲随起、汊道时分时合而被称为“辫状水系”。
半夜时分,沱沱河突然下起大雪,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气候无常,空气稀薄,条件恶劣。我整晚头都晕乎乎的,很不适应,被子上压着厚厚的棉袄,还是感觉冷冰冰的。
第二天醒来,山像是一整块的冰,水像面镜子。
汩汩流出的泉水未及远行就被冻结,后续的水流不断奔涌,如同精美浮雕。天空、山和水联系在一起,都是白色的,寒冷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在沱沱河上有一个传说,因为气候太过恶劣,大雁飞过时,被冻成冰块掉下来,砸成了一块小平地,那块小平地叫雁石坪。不过,我们没有去雁石坪,雁石坪的传说,也只是在我们的想象之中。
“你看那儿,沱沱河。”尼玛潘多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条小河说
“这就是沱沱河吗?”我立马问店主。
“那就是沱沱河了。”店主回答说。
在长江三大源流中,沱沱河位居中间。沱沱河的源头最初都只是一些冰川、冰斗融水交织成的小溪流,那些长了犄角的藏羚羊一蹬腿就能跳过去。当这些小溪流淌到巴冬山下,又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流经一条谷地,继续向北,逐渐形成了两条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汇聚在一起,那便是沱沱河的上源。
我们所见的便是沱沱河的上源。
“这就是三江源,这也是长江。”尼玛潘多说。
我点了点头,这确实是长江。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这样写道:“……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这是雅斯贝斯对江河之源的一个构想。《人民文学》2022 年第 9 期刊发的刘东黎的散文中,用雅斯贝斯的话作为文章的引子,进一步将古人对三江源的形态进行了概述。
三江源已被时间的风雨塑造成湿润苍茫的形态。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形成冰川,才能留存住足够的水分。“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礼记·月令》)唐玄奘取经路遇雪山冰川,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描述得极为生动:“其山险峭,峻极于天。
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高古混沌之地才能涵养住冰霜雪水,并使得冰川大规模发育。
有关长江源头,一直争议不休。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溯长江之源。
《尚书·禹贡》中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之说。嶓冢所导之漾既是岷江的支流,也是汉水的支流,而汉水为长江中游支流,离长江源头更远了。
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所谓“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更是一错再错。
明朝万历年间,江右四君子之一的章潢在其《图书编》中提出了自己的河源观:“水必有源,而源必有远近大小不同。或远近各有源也,则必主夫远;或远近不甚相悬,而大小之殊也,则必主夫大;纵使近大远微,而源远流长,犹必以远为主也。”他在这本书里推考长江的正源应该是金沙江,“江水出岷山东南至天彭山,又东南过成都县,然岷山在今茂州汶山县,发源不一,而亦甚微,所谓发源滥觞者也。及阅《云南志》则谓金沙江源出吐蕃异域,南流渐广……况金沙江源自吐蕃,则其远且大也,明矣。何为言江源者止于蜀之岷山,而不及吐蕃之犁石,是舍夫远且大者。”
他推出了一个接近正确的答案,但他的论据是错的。
责编:周 保
审核:金三红
监制:罗正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