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国大地上长长的行走之书。它深映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以独特的脾性气质烙刻于世人心中。
——笔者记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长江、黄河,一南一北,盘桓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上。
我们一眼便能辨识长江,远古生活在长江岸边的先民是这样,今天的人们依然是这样。这不是我们目光锐利的缘故,而是长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面庞。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穿过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劈开重峦叠嶂的云贵高原;奔腾的江水一出三峡,便一泻千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驰骋奔流,最后注入浩瀚无垠的东海。
辽阔的长江流域有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最富饶的沃土,几亿人口在她的怀抱里生息成长。
致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
《盛开的青铜》(一)
说到中华文明,长江是一块厚实的沃土。
长江从高原的溪谷中冲出来,像是这大地上的刺绣,镶嵌在浓绿壅盖的山冈间。
我在某个乌桕燃烧的秋日,来到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四川德阳市广汉市。这是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地方,三星堆的辉煌发现就是明证。
此刻,我立于博物馆的阶前,举目四望。
一直以来学术界以金属工具、文字和城市的出现作为人类步入文明门槛的标志。
我在博物馆内,目测着那方形面部、镂空大眼、三角鼻梁、宽大耳朵、硕大夺目的黄金面具残片,或整体雄浑大气,肩部饰兽首、鸟首的大口尊,或保存完好、纹饰精美、形制稀罕的方尊,还有玉质细腻、磨制光滑、质地坚硬,却没有纹饰的玉琮……
感觉有一种光辉从时光的深处沐浴而来。
漫长的时光,让中华文明的星空充满了饱和力。
那些从灰烬堆积之中发掘的 3000 多年前的“麻花状”纺织品痕迹,见证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价值追求。不光是如此,还充分呈现出阶级的制度。
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分析,中国最早的服饰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被纳入礼制。西周的社会生产力比商代有了长足的进步,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冠服制度,表现在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人类在文明的征途中,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东西,在丰富着生活的同时,也在约束自己。
河流在地球上也并非肆意流淌,它们的涌动是有方向的,河流也有自己的行动规矩。
世界之大,千品万俦,繁然杂陈。地球自太阳系分散出来以后,不知经历多少年代,才产生了生命。但生命的起源究竟在哪里,还是从别的星球中飘落来的,抑或在此地球上,由于某种因缘际会,慢慢酝酿衍生而来?
这在今日,还是一个未获解答的问题。但先有物质,后有生命,则似已有明证,无须怀疑了。而且生命必须寄托于物质,也无可置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能离开物质而自行独存的生命,这也是常识了。
那么,河流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地球起源时,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就含有水。在地球形成时温度很高,水或在高压下存在于地壳、地幔中,或以气态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地球大气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浆中的水也随着火山爆发和地质活动不断释放到大气,降落到地表,汇集到地表低洼处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
那么,人与河流又保持着怎样的关系呢?水是生命的源泉。自古以来,人类与水和谐相处,水的诗意充满灵性与神性,水与人类的精神相通而升华出审美的境界。
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面对一条河流时,我们的内心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悲壮的酸楚。河流的命运,在很多时候会和人的命运契合。我们始终被河流牵系着,像一个从未离开母体的婴儿,河流给了我们养分,成就了我们的名声,供养着我们的日子。
那么,人到底从何而来?当我思考着长江文明的起源时,很快地又与先人联系了起来。在考古学家的资料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发现人类的直接祖先——腊玛古猿的头骨。这是世界上到现今为止所发现的从早上新世到晚上新世各类古猿中第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出现在中国,在长江流域。
责编:周 保
审核:金三红
监制:罗正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