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连载丨《和平长江》(节选)之二十一:《高原上》(一)

长江,是中国大地上长长的行走之书。它深映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以独特的脾性气质烙刻于世人心中。

——笔者记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长江、黄河,一南一北,盘桓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上。

我们一眼便能辨识长江,远古生活在长江岸边的先民是这样,今天的人们依然是这样。这不是我们目光锐利的缘故,而是长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面庞。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穿过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劈开重峦叠嶂的云贵高原;奔腾的江水一出三峡,便一泻千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驰骋奔流,最后注入浩瀚无垠的东海。

辽阔的长江流域有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最富饶的沃土,几亿人口在她的怀抱里生息成长。

致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

《高原上》(一)

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处。

在沉睡着海洋生物化石的地层上,高峻的群山间,上万条冰川蓬勃发育,数千个高山湖泊错落有致。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两条冰川,似腾跃出山的玉龙,粼光闪烁,霞光万道,这里就是长江奔腾万里最初的出发地,也是长江的故乡。

在这个年均气温不到 3℃的地方,气候却适宜放牧。

10 年前,通天河北岸形成了长达 40 千米的沙化带,上百米高的山丘变成了沙山。大量泥沙被流水和大风带入通天河,冲向了长江。所以我看到的通天河已是一条仿如黄河的大河,连大桥边都可以看得见大片的沙地。

只有两边山谷中汇入的小支流还是绿色的。

从高原回来,我时常会在梦里见到那条传说中的河流。我需要静下来,以一颗虔诚的心,来感受高原的安详。年少的时候,我读过长江的不少书,那时怎么能明白书里的千种叮咛。那些耀眼的词语,经常会进入我的梦中。

我一直在想着几次去高原所遗漏的部分,那是非常珍贵的部分。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出现高原的画面,那些在天空飞翔的鸟,变幻莫测的天气,目光所及之处便能感受到丰富、细致和深深的爱意。在高原,大自然和人类是合二为一的,无论你本着怎样的态度,都要懂得唯有爱护自然才是立身之本。

有一个深夜,我突然醒来,想起狼,想起那些藏羚羊,想着它们的领地,

是不是人去的地方,会留下痕迹,它们会因这种痕迹受到影响。又想着,它们的领地像是被圈了起来,越圈越小,它们的生活空间变小了,内心会不会和人一样感到压抑,见着自己的伙伴越来越少,会不会对它们的生命产生威胁。

我总是被这些问题缠绕着,我爬了起来,在书房一个人静静地坐到天亮。

我在睡梦中见过一种被人忽视的花,它长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那是一个更高寒的地方,它开花的时候,是气温最低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人来,即便是有人来它也掩埋在雪里。它一直默不作声地开在冰雪里,用顽强的生命向雪表达敬意。它还是高原上的特务,会给狼群传递信息,风是它们沟通的语言。花被风带着从雪里飞舞起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有猎枪的出现,狼是见着花会逃跑的。

我得再去高原。去哪儿呢?高原之行不是我依靠想象能完成的,花就开在高原上,也许它在等待着寒冷,那才是它需要的生活。

这已经是我走过的一条熟悉的路,但无论多么熟悉,再来的时候,气候不同,时间不同,所见所闻也是不一样的。

朝着长江往下,有一个诗意的地名——玉树。

玉树草原被雪山包孕,草原上牧草肥美,鲜花盛开,牛羊遍地。那些牛羊和野生的动物都长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它们用这双眼睛眺望着草原,眺望着玛尼堆,叫声悠扬而慈祥。

对于高原来说,随时变化的天气,恰恰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

7 月,长江中下游笼罩在滂沱大雨中时,沱沱河却下着鹅毛大雪。长江源头地区还具有风大、沙尘暴多的特点,每年 11 月到翌年 3 月是可怕的风季,风吼沙走声震荒野形成沙暴。风大天寒,树木难以生长,仍有流连在源头的小鸟不得不改变在树上筑巢的习惯,而寄居于老鼠的洞穴中,因为环境所迫,鼠鸟同穴居然相安无事。

对于外来人而言,气候恶劣的地方,却是动物的世外桃源。它们适宜这里的环境,遇到再大的风沙都不畏惧。也许,在地底下有它们生活的场地。

那是一个极其安静,又适宜繁衍的温暖家园。

其实,在遥远的年代,人和这里的动物一样,他们面对着各种自然的挑战,依然安好地生活在高原。选择一个这样的地方生存,有我们猜测不到的理由。


责编:周    保

审核:金三红

监制:罗正兵

(作者:徐春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