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连载丨《和平长江》(节选)之二十七:《盛开的青铜》(二)

长江,是中国大地上长长的行走之书。它深映在中国的文明史上,以独特的脾性气质烙刻于世人心中。

——笔者记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长江、黄河,一南一北,盘桓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上。

我们一眼便能辨识长江,远古生活在长江岸边的先民是这样,今天的人们依然是这样。这不是我们目光锐利的缘故,而是长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面庞。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穿过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劈开重峦叠嶂的云贵高原;奔腾的江水一出三峡,便一泻千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驰骋奔流,最后注入浩瀚无垠的东海。

辽阔的长江流域有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最富饶的沃土,几亿人口在她的怀抱里生息成长。

致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

《盛开的青铜》(二)

我开始领会造化对长江的偏爱。据史料记载,世界上这类古猿的化石只在肯尼亚、匈牙利、希腊、印度、巴基斯坦发现过。

这个头骨非常有价值,它上面连有部分上颌骨和牙齿,还有一个保存着中门牙以外全部牙齿的完整下颌骨。骨上的眼眶、架状孔都清晰可见。

科学家们细心鉴定,这具头骨具有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一些重要特征,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化石代表。

在这次考古中,同时发现的还有 9 个下颌骨、1000 多颗牙齿和少量胫骨化石。如此丰富、完整的发现,被西方学者誉为“人类起源的新光芒”。

关于猿人,我从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些古籍中,寻找到了一些与近代考古相对应的答案。考古让一些神秘而且不可知的想象,从历史的深处活跃起来。

1932 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发掘队在印度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腊玛古猿被认为是从猿到人的中间代表,一种“正在形成中的人”。它被世界考古界认为是人类最早的祖先——猿型祖先,也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它们生活在 800 万~ 1000 万年前,还不会使用工具。

1965—1975 年,我国学者从金沙江畔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 170 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个村位于金沙江畔一小盆地内,海拔 1100 米左右,龙川江流贯其间,适宜古人类生活。

元谋人已能开始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遗址上发掘出石器 16 件,有刮削器、砍砸器等。

1973 年,云南元谋大那乌村出土的 3 件较好的刮削器,无疑也是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在元谋人化石层中,还出土了不少哺乳动物的胫骨碎片,共 29 种。炭屑数量很多,长径一般为 4 ~ 8 毫米,含炭层厚达 3 米左右,有两处比较密集,同时还伴随有经过燃烧变黑的骨头。这是元谋猿人用火的证据——他们是长江流域第一批懂得用火的人,也是世界上第一批懂得用火的人。

1986 年 10 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的长江三峡考察队,在四川省一处洞穴堆积里首次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前古老人类的右上侧门齿及一段下颌骨化石。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大发现。有系统,有结构,有历史和研究的发现。

1984—1986 年,在三峡地区巫山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尽管只是一片下颌骨和几枚牙齿,但这闪着釉质光泽的牙齿是上门齿,从其齿冠尚未磨蚀,推测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巫山少女”。同时还出土了两件石器:一件是砸击石锤,一件是凸面砍砸器。“巫山少女”的出现,动摇了关于早期直立人生活在非洲的概念。

除了元谋人,考古专家还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现了巫山人,在中游地区发现了长阳人、郧县人,他们都已经制造出石斧、石锛、石犁、石铲等工具,以及石矛、石镞、石刀等武器,学会钻木取火,揖别茹毛饮血,高举人类文明的烛火,走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并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我们将之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河流是文明的发源地。在那悠悠的漫长岁月里,河流从未在文明的跑道上停歇过。河姆渡、良渚等新石器文化,阳刚之巴蜀、浪漫之荆楚、婉约之吴越,等等,从岁月的河流中流淌而来。千年的中华文脉,呈现出丰盈多姿的万千气象。

距今 3000 年前左右,中国的气候发生变化,平均气温降低,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降水适宜,吸引了更多的人去开发。西汉晚期,中国人口开始向南迁移;东汉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人口增长率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两汉开始,每每中原动荡、天灾交织之际,北方人口都会大规模向南迁移。

人口迁移,亦是文化的迁移。从南北朝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到唐朝“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再到北宋“苏常熟,天下足”和南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至于明朝已是“湖广熟,天下足”“松江衣被天下”,文化和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延伸至长江流域。

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之一,长江常常被比作巨龙,而长江源头就是那高昂的龙头,长江源头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自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古学家认为,地球北纬 30°附近,是一个奇特而神秘的地带,一道人类文明之谜。

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密西西比河、雅鲁藏布江和长江等大江大河都横跨这一地带。

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长江文明都聚集在这一带。

同纬度的三星堆遗址、珠穆朗玛峰等世界七大高峰,以及至今无人登顶的梅里雪山在这一带列阵,神秘的百慕大群岛等在附近隐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在不远处潜伏。

长江像一条彩线,串联起无数的文明珍珠;又像是一根脐带,一头深深地扎进中华腹地,汲取能量后奔向浩荡东海。

一切文明的形成都有各自独具的历史,其成因由多种元素汇聚而得。

各地劳动人民的创造汇成了灿烂的文明,在如今的熙熙攘攘的市集中不也让人充分感觉到这一点吗!

长江孕育了自己的文化,上中游地区的巫山大溪文化、枝城背溪文化、京山屈家岭文化,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像花儿朵朵,次第盛开在新石器时代的晨光里。

在这些文化遗址中,有着大量的稻壳遗迹。这些遗迹表明,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流域,早在 7000 ~ 10000 年前,我国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水稻,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史,亘古流长。


责编:周    保

审核:金三红

监制:罗正兵

(作者:徐春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